跳转至

20.4 序列到序列

20.4 序列到序列模型⚓︎

序列到序列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中应用广泛,是重要的模型结构。本小节对序列到序列模型的提出和结构进行简要介绍,没有涉及代码实现部分。

20.4.1 提出问题⚓︎

前面章节讲到的RNN模型和实例,都属于序列预测问题,或是通过序列中一个时间步的输入值,预测下一个时间步输出值(如二进制减法问题);或是对所有输入序列得到一个输出作为分类(如名字分类问题)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:输出序列与输入序列等长,或输出长度为1。

还有一类序列预测问题,以序列作为输入,需要输出也是序列,并且输入和输出序列长度不确定,并不断变化。这类问题被成为序列到序列(Sequence-to-Sequence, Seq2Seq)预测问题。

序列到序列问题有很多应用场景:比如机器翻译、问答系统(QA)、文档摘要生成等。简单的RNN或LSRM结构无法处理这类问题,于是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新的结构 —— 编码解码(Encoder-Decoder)结构。

20.4.2 编码-解码结构(Encoder-Decoder)⚓︎

图20-9 为Encoder-Decoder结构的示意图。

图20-9 Encoder-Decoder结构示意图

Encoder-Decoder结构的处理流程非常简单直观。

  • 示意图中,输入序列和输出序列分别为中文语句和翻译之后的英文语句,它们的长度不一定相同。通常会将输入序列嵌入(Embedding)成一定维度的向量,传入编码器。
  • Encoder为编码器,将输入序列编码成为固定长度的状态向量,通常称为语义编码向量。
  • Decoder为解码器,将语义编码向量作为原始输入,解码成所需要的输出序列。

在具体实现中,编码器、解码器可以有不同选择,可自由组合。常见的选择有CNN、RNN、GRU、LSTM等。

应用Encoder-Decoder结构,可构建出序列到序列模型。

20.4.3 序列到序列模型(Seq2Seq)⚓︎

Seq2Seq模型有两种常见结构。我们以RNN网络作为编码和解码器来进行讲解。

图20-10和图20-11分别展示了这两种结构。

图20-10 Seq2Seq结构一

图20-11 Seq2Seq结构二

编码过程⚓︎

两种结构的编码过程完全一致。

输入序列为 x=[x1, x2, x3]

RNN网络中,每个时间节点隐层状态为:

h_t = f(h_{t-1}, x_t), \quad t \in [1,3]

编码器中输出的语义编码向量可以有三种不同选取方式,分别是:

\begin{aligned} c &= h_3 \\\\ c &= g(h_3) \\\\ c &= g(h1, h2, h3) \\\\ \end{aligned}

解码过程⚓︎

两种结构解码过程的不同点在于,语义编码向量是否应用于每一时刻输入。

第一种结构,每一时刻的输出y_t由前一时刻的输出y_{t-1}、前一时刻的隐层状态h^\prime_{t-1}c共同决定,即: y_t = f(y_{t-1}, h^\prime_{t-1}, c)

第二种结构,c只作为初始状态传入解码器,并不参与每一时刻的输入,即:

\begin{cases} y_1 = f(y_0, h^\prime_{0}, c) \\\\ y_t = f(y_{t-1}, h^\prime_{t-1}), t \in [2,4] \end{cases}

以上是序列到序列模型的结构简介,具体实现将在以后补充。